2024年9月,肩负着重症医学人的神圣使命与坚定信念,我告别了祖国南端那片温暖湿润的湛江大地,怀揣着满心热忱,毅然奔赴至帕米尔高原脚下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(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)(以下简称:喀地一院)。身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,我心里清楚,此次援疆之行,就如同踏入一场守护生命的艰难征程,而我的起点,便是那至关重要的生命 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

在重症医学科那间灯火通明的病房里,监护仪发出的滴答声,宛如一首永不停歇的生命之歌,又似时刻敲响的警钟。每一声,都在提醒着时间的紧迫,每一声,都与患者的生命脉搏紧紧相连。在这里,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,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。而我,在这跨越万里的新疆·喀什更加深刻领悟到了援疆的意义,远不止是医疗技术的输送,更是一场用生命守护生命、以责任诠释担当、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的深刻实践。
以专业为利刃,筑生命防线
重症医学科堪称医院守护生命的坚固堡垒,是患者在绝望中最后的希望灯塔。这里收治的患者,个个病情危重复杂,犹如被命运的阴霾重重笼罩,急需多学科携手并肩,共同驱散阴霾。在喀什的这段日子里,我投身于上百名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,每一次抢救,都如同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斗,而每一位患者,都是我拼尽全力守护的战友。

16 岁维吾尔族女孩古丽(化名)的救治经历,宛如一颗璀璨而又沉重的星辰,深深镶嵌在我的记忆长河之中。她因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多器官衰竭,被紧急转入 ICU 时,生命的烛光已微弱得摇摇欲坠。血压如断了线的风筝,骤降至 60/40mmHg,氧饱和度也仅仅维持在 60%,仿佛随时都会熄灭。这类患者,通常因严重感染、创伤或休克的无情打击,引发急性肺损伤,肺顺应性急剧下降,就如同陷入了一个深不见底、充满窒息感的 “溺水深渊”,每一次呼吸,都像是在与死神进行殊死搏斗。面对如此绝境,我没有丝毫退缩,立即带领喀医当地医疗团队,迅速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--“肺保护性通气 + 多模态监测 + 个体化液体管理” 的全链条救治体系。我们就像一群精密仪器的操控师,精心调试着呼吸机的每一个参数,力求为患者的肺部创造最适宜的 “呼吸环境”;实施肺开放策略时,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生命打开一扇重生之门;运用俯卧位通气,就如同为患者的身体找到了一个能让肺部重新焕发生机的神奇角度;精确监测每一滴液体的出入量,更是如同守护生命的 “计量大师”,不容有丝毫差错。每一个治疗环节,都倾注了我们全部的心血与智慧,每一个决策,都承载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执着。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努力,当古再丽努尔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,那原本黯淡的眼眸中重新燃起希望之光的那一刻,整个世界仿佛都为之一亮。那光芒,穿透了病房里凝重的空气,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。那一刻,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份工作所蕴含的巨大意义与价值,心中满是难以言表的欣慰与自豪,所有的疲惫与付出,在这希望之光的照耀下,都变得微不足道。
广东援疆
以传承为己任,育新生力量
深入调研后,我敏锐地察觉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存在的一些问题,就像隐藏在繁花中的荆棘,阻碍着科室的进一步发展。一方面,设备应用不够规范,部分医护人员在操作有创血压监测、PICCO 监测、纤支镜、呼吸机应用、CRRT 等先进设备时,就如同面对陌生的神秘武器,熟练度欠佳,难以发挥出设备的最大效能;另一方面,年轻医生经验出现断层,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充足的临床实践机会,在面对复杂重症患者时,他们的眼神中常常透露出迷茫与信心不足,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,急需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

于是,“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重症团队”,成为了我援疆工作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,也成为了我心中的一团熊熊烈火,时刻激励着我前行。为了攻克这些难题,我将教学查房作为打开希望之门的关键钥匙。每周,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定期组织教学查房,每一次查房,都像是一场知识与实践交融的盛宴。我紧密结合实际病例,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,带领大家深入探索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迷宫,细致入微地讲解治疗方案的制定思路,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清晰地找到走出迷宫的方向;对于设备应用的关键要点,我更是手把手地示范,如同耐心的工匠教导学徒,确保每一个操作步骤都精准无误。

以有创血压监测、PICCO 监测、呼吸机应用、CRRT、纤支镜、ECMO 这六大核心技术为切入点,我不仅在教学查房中倾囊相授,还在日常带教里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成长。无论是在忙碌的病房中,还是在安静的示教室里,我都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,给予他们鼓励与指导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努力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前沿的医学理念,如同播种希望的种子一般,毫无保留地播撒在这片土地上,期待着它们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,为科室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。广东援疆
以真心换交融,浇团结之花
援疆的这段宝贵经历,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,打开了我心中那扇关于民族团结的大门。我深刻地体会到,重症医学领域不仅是技术的激烈战场,更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,它将不同民族的我们紧紧相连,共同守护生命的希望。


在喀什日日夜夜的坚守中,我与买买提、艾尼瓦尔江、阿布来海提等本地医生,从最初略显陌生的 “援建同事”,逐渐变成了生死与共、不离不弃的 “生死战友”。我们一起在病房里与死神搏斗,一起在会议室里探讨病情,每一个眼神的交流,每一次观点的碰撞,都让我们的情谊愈发深厚。我耐心地教他们解读复杂的 PICCO 波形,那一条条起伏的曲线,在我们眼中仿佛是生命的密码,通过我的讲解,他们逐渐掌握了破译密码的方法;他们则热情地教我跳充满活力的刀郎舞,那欢快的节奏、灵动的舞姿,让我感受到了他们民族的热情与活力。我拿出从广东带来的红茶,与他们交换美味的玫瑰花馕,在茶香与馕香相互交融的温馨氛围里,我们热烈地讨论着患者的治疗方案,每一个建议,都饱含着我们对患者的关爱与责任。

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差异的深厚情谊,就像一朵盛开在沙漠中的鲜花,虽然生长环境艰难,但却无比绚烂。它不仅温暖了我的心,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,民族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,它能让我们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,携手共进,无坚不摧。广东援疆
以热爱为底色,融入边疆生活
在喀什,我渐渐习惯了清晨与同事们分享酸奶和馕的美好时光。那一碗碗浓稠的酸奶,就像喀什的阳光一样醇厚,每一口都充满了生活的滋味;那一个个香气四溢的馕,仿佛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,咬上一口,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。我也深深地爱上了周末前往喀什古城和艾提尕尔清真寺,去聆听那悠扬晨祷声的惬意。当那空灵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,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,能洗净心灵的尘埃,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,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。

看着馕坑旁欢快玩耍的孩童,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,在空气中回荡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;茶馆里悠然弹奏热瓦普的老人,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与从容,那美妙的音乐,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这一幕幕温馨的画面,让我越发深刻地理解了党中央 “文化润疆” 政策的深远意义。医疗援疆,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治病救人,它更像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不同民族的心,让我们在相互了解、相互尊重、相互关爱的基础上,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共同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。广东援疆
生命相托,使命必达
援疆的这半年时光,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我在 ICU 的工作中,见证了无数生命的顽强奇迹,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后重获新生的患者,他们的笑容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;也目睹了生命的脆弱无常,每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,都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。同时,我还收获了超越职业范畴的深厚情谊,这里的患者,用他们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恩,那一句句简单却真挚的话语,如同冬日里的暖阳,温暖着我的心;这里的同事,以最真挚的热情传承着医术,我们在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中,共同成长,共同进步;这里的山水,以最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我这个异乡人,让我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,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援疆并非单方面的付出,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旅程。它让我对 “医者仁心” 的内涵有了全新的、更为深刻的理解,那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,更是对生命的尊重、对责任的担当、对患者的关爱。它也让我更加坚信,在党的援疆政策引领下,各民族兄弟姐妹携手并肩,定能筑牢健康中国的边疆防线,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,因为,我们有着共同的信念,那就是生命相托,使命必达。